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科研团队,鉴定出帕克太阳探测器前19轨观测中,所有稳定的冕洞太阳风、冕流太阳风、低马赫数边界层太阳风,并研究这些来自不同源区太阳风的波矢各向异性和方差各向异性。研究采用两分量模型,量化冕洞和冕流太阳风的波矢各向异性特征。
观测结果表明,在冕洞风和冕流风中,切向功率各向异性随采样角度增加而增强,两分量模型结果可较好重现这一趋势。研究根据建模结果发现,与1 au处(1 au等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太阳风不同,帕克太阳探测器观测到的冕洞太阳风中,惯性区能量仅有26%与2D波动相关。但是,在冕流太阳风中,这一比例增加到45%。研究认为,随着太阳风向1 au传播,惯性区的各向异性串级使得能量逐渐集中于垂直波矢,导致1 au处太阳风中2D波动比例,相较于年轻太阳风显著提升。同时,冕洞和冕流太阳风的波矢各向异性之间的差异,可能反映在日冕源区形成的各向异性波动的原始特征。
研究使用近不可压缩磁流体动力学湍流模型,描述低马赫数边界层风的波矢各向异性。研究选择近亚声速太阳风区间以及倾斜的亚阿尔芬太阳风区间,作为低马赫数边界层太阳风的代表区间。模型结果显示,在低马赫数边界层风的所有代表区间中,slab波动仍占主导。分析显示,相较于1 au处,0.3 au以内的年轻太阳风均展现出更丰富的slab波动,或为探讨日球层中太阳风湍流的演化提供新线索。
早期模拟工作和1 au观测结果表明,方差各向异性与质子等离子体βp呈负相关。研究发现这一关系在0.3 au内的年轻太阳风中依然成立。方差各向异性最弱,出现在质子等离子体βp值最高的冕流太阳风中;方差各向异性最强,出现在质子等离子体βp值最低的低马赫数边界层太阳风中。研究认为,处于极端质子等离子体βp值条件下,冕流和低马赫数边界层太阳风方差各向异性差异的结果,可能揭示来自日冕源区的湍流的遗留特征。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杂志快报》(The?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