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免费月抛群_全国品茶修车资源交流入口_全国51茶楼信息网_微信二维码叫小妹150

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研进展

羊肚菌科真菌生态生活方式与基因组演化研究获进展

2025-08-26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字体:

语音播报

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包括可食用的羊肚菌和块菌,以及其他不可食用的种类。羊肚菌被普遍认为是腐生真菌,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基因组比较和进化分析,学界对其能否与植物形成生物营养关系存在长期争议,且对其营养模式演化过程尚不明晰。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联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日本冲绳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美国能源部联合基因组研究所、法国国家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INRAE),对覆盖全球羊肚菌主要谱系的高质量基因组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羊肚菌科腐生菌的基因组基础,以及羊肚菌科块菌进化为依赖于植物宿主营养的外生菌根生活方式的基因组特征。

研究表明,羊肚菌保留了完整的植物降解酶基因组库,具备典型的腐生能力。相比之下,羊肚菌科的块菌,如Leucangium spp.显示出转座元件富集、降解酶减少等与外生菌根共生真菌一致的基因组特征。同时,研究发现羊肚菌主要是MAT1-1或MAT1-2异宗结合,但也有少数羊肚菌科物种是同宗结合。进一步,研究指出羊肚菌或处于“腐-共生”连续体的中间区域。

该研究弥补了关于羊肚菌腐生能力及其与植物潜在生物营养关系长期存在的认识空白,为学界理解土壤真菌营养模式的复杂演化提供了重要基因组证据。

相关研究成果以Pangeneric analyses reveal the divergent genome evolution and ecologies between morels and truffles in the Morchellaceae为题,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

打印 责任编辑:闫文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